微信即时交流
作者:杨峰
原载:微信公众号“这里是光州”
发表时间:2023-05-31
春申君黄歇是位英雄人物,是位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,想来是没有太多疑义的。有关春申君的史料很多,有关春申君的传说也很多,有关春申君的史迹更是遍布大江、长淮左右,春申君的历史功绩有目共睹,春申君的伟大贡献,老百姓已经用两千余年不间断的祭祀给出了答案。可以说,春申君黄歇是“战国四公子”中唯一政绩惠及今天,并被各地纪念长达2300年的古代政治家。
但我们也看到,自黄歇被篡权夺位的奸人李园刺杀于棘门之后,就有很多污水泼在他的身上,以致从古至今而不间断。实际上,这样的例子在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很多,成王败寇,一些不堪考辩的说辞不过是为胜利者增添其合理、合法的欺骗性而已。我们要在历史的人云亦云中抽丝剥茧,还历史以真相,还清白于家乡这位先贤。
第一,春申君改封江东的原因,不是因为惧边齐,(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记载:考烈王元年,以黄歇为相,封为春申君。赐淮北地十二县,后十五岁,黄歇言之楚王曰:“淮北地边齐,其事急,请以为郡便。”因并献淮北十二县,请封于江东。)而是因为楚国迁都寿春,包括寿春在内的淮北十二县成为楚王的直辖地,某种程度上,我们可以认为春申君以国家利益为重,被迫放弃已经营成熟的淮北十二县,而改封于更为偏远的边地。
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记载有“楚于是去陈徙寿春……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,行相事”,这一年是公元前241年。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还有“后十五年”移封吴地的记载,以此为基础,我们可以推算出春申君被赐淮北十二县的时间是公元前256年,恰好在这一年春申君率军灭鲁,而非太子熊完刚刚即位为考烈王的公元前262年。《史记》在这一段时间的记载上是有缺漏的,这有可能就是古文过于精简而被后世误会了真实。再说灭鲁国前,楚淮北地并未“边齐”,中间尚隔鲁、魏二国,只有春申君灭鲁以后淮北才“边齐”。
第二,春申君之死,是宫廷政变,所谓“移花接木”之词,(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记载:楚考烈王无子,春申君患之,求妇人宜子者进之,甚众,卒无子……李园既入其女弟,立为王后,子为太子,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,阴养死士,欲杀春申君以灭口。)是强加于春申君身上的无妄之灾,是掩盖李园作恶以及末代楚君篡位之词。
春申君“移花接木”的前题是楚考烈王无子,事实上,楚考烈王除了幽王悍这个有“争议”的儿子外,至少还有犹、负刍两个儿子,何来无子之说?宫廷政变李园袭杀春申君后十年,“负刍之徒袭杀哀王,而立负刍为王”。唐朝司马贞所著《史记索隐》述:“楚悍(幽王)有母弟犹,(哀王)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,是楚君完非无子,而上文云考烈王无子,误也。”清代著名学者黄式三在《史记考证》中就断定:“此必后负刍谋弑哀王犹之诬言也。”中国现代历史学家、思想家、教育家钱穆继承了这种说法,认为是出于好事者为之,他说:“战国晚年,有两事相似而甚奇者,则吕不韦之子为秦始皇政,而黄歇之子为楚幽王悼是也。然细考之,殆均出好事者为之,无足信者。”晚唐张祜在怀古咏史诗《感春申君》就感慨道:
薄俗何心议感恩,
谄容卑迹赖君门。
春申还道三千客,
寂寞无人杀李园。
其实持这种认识的历朝历代很多文史学家早已发现并指出过,只是夹杂在一些诸如《史记》等大部头、重量级史书中而不得彰显罢了。
附文一:
春申君两次封地事考
余成水 这里是光州2023-06-24发表于河南
潢川,古为黄国,是黄歇故里和黄姓发源地。
宋代邓世明所著《古今姓氏书辩证》载:“黄为楚灭后,其族仕楚,春申君即其后。”这位黄国遗民后代,少年时游历列国,拜师求学,博学善辩,委身仕楚后,纵横驰骋楚国政治舞台二十五载,挂印封侯,扬名天下,在群雄奋起的战国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功勋彪炳青史,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,获楚考烈王赐予包括黄国故地在内的淮北十二县,在古黄国并楚300年后带领黄姓族人再次走向中兴。那么春申君黄歇什么时候获赐淮北十二县,又是何时因何事“请封于江东”的呢?
一、史料中的明确记载
《史记》是现存较早,也最具权威的关于黄歇封地史料之一。
《史记·楚世家》载:(楚顷襄王)三十六年(公元前263年),顷襄王病,太子亡归。秋,顷襄王卒,太子熊元代立,是为考烈王。考烈王以左徒为令尹,封以吴,号春申君。
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载:(楚)考烈王元年(公元前263年),以黄歇为相,封为春申君,赐淮北地十二县。后十五岁,黄歇言之楚王曰:“淮北地边齐,其事急,请以为郡便。”因并献淮北十二县。请封于江东。考烈王许之。春申君因城故吴墟,以自为都邑。
春申君相二十二年,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,乃相与合从,西伐秦,而楚王为从长,春申君用事。至函谷关,秦出兵攻,诸侯兵皆败走。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,春申君以此益疏。
客有观津人朱英,谓春申君曰:“人皆以楚为彊而君用之弱,其于英不然。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,何也?秦逾黾厄之塞而攻楚,不便;假道于两周,背韩、魏而攻楚,不可。今则不然,魏旦暮亡,不能爱许、鄢陵,其许魏割以与秦。秦兵去陈百六十里,臣之所观者,见秦、楚之日斗也。”楚于是去陈徙寿春;而秦徙卫野王,作置东郡。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,行相事。
《资治通鉴》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,共294卷,历时十九年完成。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(公元前403年)写起,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(公元959年)征淮南停笔,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。其中不乏引用了大量《史记》的史实,有关于黄歇封地之事,与《史记》如出一辙:
(秦)赧王下五十二年(公元前263年),黄歇至楚三月,秋,顷襄王薨,考烈王即位;以黄歇为相,封以淮北地,号曰春申君。
(秦)昭襄王二年(公元前248年),楚春申君言于楚王曰:“淮北地边于齐,其事急,请以为郡而封于江东。”楚王许之。春申君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,宫室极盛。
始皇帝上六年(公元前241年),楚、赵、魏、韩、卫合从以伐秦,楚王为从长,春申君用事,取寿陵。至函谷,秦师出,五国之师皆败走。楚王以咎春申君,春申君以此益疏。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:“人皆以楚为强,君用之而弱。其于英不然。先君时,秦善楚,二十年而不攻楚,何也?秦逾黾厄之塞而攻楚,不便;假道于两周,背韩、魏而攻楚,不可。今则不然。魏旦暮亡,不能爱许、鄢陵,魏割以与秦,秦兵去陈百六十里。臣之所观者,见秦、楚之日斗也。”楚于是去陈,徙寿春,命曰郢。春申君就封于吴,行相事。
以上史料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公元前263年,楚考烈王封黄歇为令尹,赐淮北十二县,封号春申君;公元前248年,黄歇主动请求改封到吴地;公元前241年,五国合纵攻秦失败后,楚国把都城迁到寿春(今安徽寿县),黄歇正式迁徙封邑到吴地的事实。
二、“后十五岁”之谜
当前,史学界针对黄歇封地时间之争,主要集中在为哪年的“后十五岁”。如一篇名为《楚国末都寿春始建于哪一年?——兼论黄歇何时受封淮北十二县》的文章这样叙述:
《春申君列传》记载:获封淮北十二县“后十五岁,黄歇……因并献淮北十二县,请封于江东。考烈王许之。……楚于是去陈徙寿春。”《楚世家》明确记载:“(楚考烈王)二十二年,与诸侯共伐秦,不利而去,楚东徙都寿春,命曰郢。”楚国迁都这一年就是公元前241年,往前倒推15年时间,为考烈王七年即公元前256年,这也证明黄歇获封淮北十二县之年,正是他率部灭鲁之年。
网络上坚持此种观点的文章很多,大都将“后十五岁”定义为楚国迁都寿春的公元前241年,往前倒推得到黄歇获封淮北十二县的时间为公元前256年,并归咎于古时文献多写在笨重的简牍上,不易书写、传阅,只能使用言文分离、行文简练的文言文进行写作,且没有标点符号,语意跳跃多、理解难度大,导致人们对黄歇封地时间错误理解。这明显是断章取义,《资治通鉴》作为编年体史书,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,其中《秦纪·秦纪一》清晰记载:
(秦)昭襄王二年(公元前248年),楚春申君言于楚王曰:“淮北地边于齐,其事急,请以为郡而封于江东。”楚王许之。春申君因城吴故墟以为都邑,宫室极盛。
很明显所谓的“后十五年”,为秦昭襄王二年(公元前248年),也就是楚国彻底灭掉鲁国的第二年,此时鲁顷公已死于柯(今山东东阿),鲁国绝祀,楚国的疆域也扩张到今山东省,与齐国直接接壤,也正所谓“边齐”。由此,往前推自然可以得到黄歇获封淮北十二县时间为公元前263年,恰好是楚考烈王即位那一年。
三、黄歇为什么要“请封江东”
有关于黄歇封地,最大的污水莫过于说他是因为“惧边齐而请封江东”,更有甚者,说楚国的赏赐制度苛刻,黄歇随意更换封地,证明其恃宠而骄,目无君王,考烈王懦弱,听从他的摆布。认为黄歇灭掉鲁国后,他的封地直接与齐国接壤,而齐国是一个传统军事强国,一定不会容忍这种公然挑衅,要卷入与楚国的战争。黄歇无将帅之才,无力守护封地,于是便向考烈王要求归还当年封赏给他的淮北十二县,同时申请将江东封赏给自己作为交换,这赤裸裸地表现了他的自私自利。
其实,齐国早已是外强中干。公元前284年,五国推举燕国上卿乐毅为主帅,合纵伐齐。齐军在五国联军面前毫无反抗能力,乐毅仅用时半年就攻克齐国都城临淄。后虽有田单带领即墨兵马一口气夺回被燕军攻克的七十余座城池,成功复国,但是国本已遭动摇,国力更是遭到了极大衰弱。楚国灭鲁的公元前249年,正值齐王建十六年。此时齐国元气未复,且大权实际上掌握在齐王田建的母亲君王后手里,这位爱好和平的女政治家一直奉行和平发展的国策,对外政策可以用“四不原则”来概括:不开战、不称霸、不结盟、不卷入任何是非。在母亲的庇护下,齐王田建在位四十多年齐国都没有卷入战争。战国末年,“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”,多是秦国强盛,意欲统一天下,与中原各国之战,齐国一直是“壁上观”般的存在,乃至后来黄歇主持五国合纵伐秦,战国七雄中也唯独少了齐国的影子。
之所以造成黄歇“惧边齐而请封江东”的误会,应该肇始于“淮北地边齐,其事急,请以为郡便。”“其事急”就是惧齐吗?个人理解为,楚国灭鲁,虽然一定程度上重现楚国强盛时的风采,但战国末期秦国已然形成了一统天下的强大势能,当务之急(其事急),应该将国家重心东移,向齐国靠拢,利用黄歇的政治智慧以及长期积累的人脉资源,联合其他诸侯国,与秦国周旋,这才是唯一可以与秦国相抗出路,是“善齐”而非“惧齐”。黄歇灭鲁后,任命曾游学于齐国,至襄王时代“稷下”的“最为老师”、“三为祭酒”、深谙齐国情况的荀况为兰陵(今山东苍山)县令,可能也正基于此。同时黄歇从大局出发,主动请封江东,进一步开发吴地,在战略上采取退保江淮地区,积蓄力量,争取为楚国延续苟延残喘的时间。谁料,人算不如天算,五国攻秦失利,齐国也断然不会再与楚结盟……
四、楚国迁都寿春前后
由于历史的原因,楚国的都邑曾几经变迁,如先后有丹阳、郢都、鄀都、鄢都、陈都、巨阳、寿春等地,特别是楚国后期,其迁都十分频繁。考烈王十年(公元前253年),楚刚迁都于巨阳,而考烈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241年),又迁都于寿春,前后仅相隔12年,且两地(今阜阳、寿县)相隔不过100多公里。《史记》《资治通鉴》都载迁都是因五国合纵失利,“见秦、楚之日斗也。”但国都乃国之根本,不是情非得已,断然不会轻易迁徙。合纵失利,楚国并没有丧城失地威胁到国家安全,完全没有必要仓促迁都。
寿春是楚国最后的都城,占据着南北交通的重要节点。寿县博物馆前文物部主任任经荣先生《蔡都州来辨址——兼论寿春城的历史形成》》中说:“楚国晚期都城寿春,经考察证实,方圆二十多平方公里,如此宏伟的江、淮都会,必定有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。”当时,寿春城规模仅次于燕下都,至今仍保留丰富的楚文化遗存,遗址布局方整规矩,总面积达26.35平方公里。楚国灭亡后,寿春凭借楚国留下的良好基础成为秦国九江郡的治所,淮河以南的河南、安徽地界,湖北东部及整个江西都在其辖区之内。秦国灭亡后,刘邦少子刘长被封为淮南国王,这里又成为淮南国的首都。据此,楚国迁都寿春,定然是早有计划且已经付诸实施的。其起始时间最大可能就是在楚考烈王元年(公元前263年)的后十五岁,即考烈王十五年(前248年),楚灭鲁后的第二年,黄歇感觉国力强盛,且于齐地接壤,为更好地联合各国,共同对抗强秦,便请封江东,并在自己原淮北封地寿春为国家营建新都,直至考烈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241年),历经七年左右时间,寿春城营建完成,楚国立式迁都。
五、黄歇开发江东的起始时间
如果是因为五国合纵失利,“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,春申君以此益疏。”“春申君由此就封于吴,行相事。”那么,从公元前241年至考烈王二十五年(公元前238年),考烈王病重薨殂,李园在棘门刺杀黄歇,并将其家人老老少少全部杀死。仅仅三年时间,开发江东大片地区,且“宫室极盛”,似乎有些说不通。
黄歇发迹于淮北,与江东接触较少,特别是当时江东早已成废墟,但它是旧贵族的根据地,盘居多年。楚国旧贵族势力顽强,内部派系斗争尖锐,腐败堕落,政治上倾向保守,阻止改革,报国无门、不愿随波逐流的屈原,无奈之下投汨罗江自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。楚国虽然表面看起来强大,但其实国力空虚,也缘于此。楚国贵族封邑数量多,不少人血统跟楚君同源,都还保留有举兵一战的实力。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酣睡,获罪于考烈王,远离朝廷中枢的黄歇,贸然迁往,短期时间内想有一番作为,确实不大可能,黄歇死后,全家被灭门,李园也断然不会继续黄歇开发江东的。
黄歇请封江东吴地,带领百姓修筑堤坝,疏浚河道,治水兴利,根除水害,使江南大地农业生产兴旺发达,成为宜业宜居之地;用大规模军事屯垦的方式,治水筑城,在苏州、无锡之间“大内北渎,四纵五横”,奠定了苏州城几千年的城市格局;修筑下菰城,被尊崇为湖州的“开城始祖”,位列200多位湖州市历史名人之首;筑堤开渎,治理水患,是无锡市历史上第一位治理芙蓉湖的功臣;开发上海,疏浚了上海母亲河——黄浦江,被誉为上海的“开山鼻祖”,成为上海有史记载的第一位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名人。更为重要的是,黄歇开发江东,促进了中原文化、楚文化与吴越文化的大交融,开创了“海派文化”的历史时代,如此卓著功绩,历史功勋,所以开发江东吴地只能是起始于黄歇如日中天的时候——灭鲁后。前后耗时十余年,也只有如此,一切才合情合理。
顺便说一句,项梁、项羽就是江东贵族。秦朝末年,陈胜起义后不久,项梁借势起兵于会稽郡吴县,招纳江东八千子弟兵,兼并秦嘉、景驹势力,将楚地陈婴、英布、蒲将军、刘邦等多路起义兵马吸纳到麾下,发展壮大为反秦起义军中首屈一指的巨头人物。陈胜死后,项梁自号“武信君”,拥立熊心登位为楚怀王,复立楚国社稷。秦二世二年(公元前208年),项梁派遣项羽、刘邦等人反击秦军,打退章邯部队,攻克多地城邑,击杀秦将李由。项梁兵败身死后,楚怀王熊心封项羽为上将军,项羽率兵西进,于巨鹿之战大破秦将章邯,坑杀秦兵20余万,正应了那句“楚虽三户,亡秦必楚”的谶言。虽然目前没有史料印证黄歇与江东项氏的交集,但秦末反秦的主力部队项羽起自江东,说明江东在秦末的时候已经非常发达,对于保证起义军的粮食、物资供应都是不可或缺的,这其中或多或少归功于当年春申君对江东的大力开发。
综上,黄歇于楚考烈王元年(公元前263年)获任令尹,赐淮北十二县,封号春申君。他明智忠信,宽厚爱人,励精图治,选贤任能,辅佐朝政,救赵灭鲁,重振国威。灭鲁后的第二年,考烈王十五年(公元前248年),黄歇鉴于天下形势变化,主动请求让出自己经营多年、富庶的淮北封地,为楚国营造新都寿春,并着手开发江东,战略自保的同时,发展生产,繁衍人口,增加兵员,壮大国力,但仍在朝中处理国事。考烈王二十二年(公元前241年),楚国迁都寿春,黄歇也因合纵失利,失宠于考烈王,正式就封于江东,远离朝廷中枢,终使小人李园得利。考烈王二十五年(公元前238年),考烈王薨殂,黄歇入宫吊唁,李园趁机将其刺杀,随后,又将其满门抄斩。十年后的秦始皇十九年(公元前228年),楚哀王异母弟负刍之徒袭杀哀王,自立为楚王时,又为其扣上了“考烈王无子,黄歇移花接木”的帽子。
也许这一切才是事情的真相。